天津各大医院黄牛代挂号电话票贩子号贩子网上预约挂号,住院检查加快,寺底村的“中国楹联”故事
黄牛号贩子跑腿代挂号(18910288832)微信需要挂号联系客服(18910288832)各大医院服务项目!专家挂号,办理住院加快.检查加快,产科建档,指名医生挂号北京,上海,南京,天津.广州,各大医院代挂号
图①:寺底村。
图②:寺底村村民正在书写楹联。
图③:寺底村举办送福迎新春活动。
图④:寺底村家风长廊里的姓氏楹联。
图⑤:寺底村楹联壁报。
本文照片均由闻喜县诗联学会提供
“新时代让心儿美透,大楹联把日子贴红”。
楹联,是“对联”的雅称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,古语有言:“文之妙者为诗,诗之精者为联。”它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、随用随新的艺术形式,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中国人,每逢红白喜事,尤其是春节过年都要用到楹联。20多年来,作为山西文化名片之一的“闻喜楹联”,已经声扬海内外。不久前,山西省闻喜县诗联学会又获得“全国弘扬楹联文化先进单位”的荣誉。闻喜县寺底村,也演绎出流传甚广的“楹联兴村”故事,被命名为“中国楹联文化村”。
25年前,寺底村里的几个挚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提出“楹联开路,文化兴村”的想法,从此不仅坚持天天在村委会的水泥地板上“出句打擂”,而且月月到县、镇学会参加“楹联赶集”,坚持学楹联、撰楹联、挂楹联、送楹联、赛楹联,把楹联从地上、纸上、网上,写到了墙上、门上、街上、长廊上、电线杆上,写到了老百姓的心上。
一群“联”老汉
当地有句旧时的谑称,“下了西柳坡,秀才比驴多。”寺底村,古称“西柳”,自古以来就颇有文名。这个现在只有403户、1780名村民的村子,文化人多,文化传统深厚。
1999年,闻喜县诗联学会成立。2000年,温顺等七八位退休教师发起了寺底村楹联分会。大家初通联律,从此每天早上打完拳后,“平平仄仄、仄仄平平”的交流声就飘荡在村委会大院。
在一块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地上,他们每人一支粉笔,板书头天的联作。有时是当场你出上联,我对下联,你一言我一语,不断讨论,努力求得最好。春夏秋冬,几乎天天如此。水泥地上的字,写了擦,擦了写。粉笔越用越多,有时一天要用掉好几包。
在晋南这么一个原本不那么起眼的小村子里,支撑起这片火热天地的,就是这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汉们。其中,有的是返乡的退休教师和干部,有的是做买卖的生意人,有的就是纯粹喜好对联的老农民。在外的年轻人回乡,也会时不时地过来参与一下。如今,村楹联分会会员已有113人,其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就有10人。
有一次,闻喜县诗联学会会长文振西到寺底村,要求大家攻擂,即兴出题:“地当宣纸云当墨。”几分钟后,村民潘笃学对道:“胸有成竹笔有神。”尹效任对道:“诗有华章联有神。”80多岁的老翁冯九堂对道:“党布惠风政布春。”
“痴于国粹圆于梦,红了楹联白了头。”一副副楹联,写在水泥地上,更是刻在人们心里,见证了黄土高原一个古老村庄的新时代演变。
一块“联”招牌
早年的寺底村,一度村风涣散,村里大小事,没人管、没人敢管。
而今,走在寺底村,连村里的电线杆都被贴在上面的楹联赋予了鲜活生命,每家每户门楼外面的木刻楹联则展示了这个家的家风。走进村委会大院,楹联墙、楹联屏风、楹联擂台、楹联走廊上满是目不暇接的姓氏楹联、家风楹联以及好媳妇、好婆婆嵌名联等,好似步入楹联世界。这些楹联都是村民自己编撰、自己书写的。
2000年,寺底村楹联分会成立后,定期开展“道德讲堂”、为文明户送中堂和楹联、书法义务培训等活动。凡遇重大节日及村里的孩子满月、学生升学、青年参军、老人祝寿和红白喜事等活动,楹联小组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作,然后比较众多作品,选出最好的一副贴在事主的大门上。
每逢国家重大节庆活动,会员们都会撰写楹联表示庆祝。这些作品装裱后悬挂在村文化礼堂,成为一道靓丽的新时代乡村文化风景线。
2012年7月,中国楹联学会命名寺底村为“中国楹联文化村”。这是对寺底乡村文化建设的肯定。闻喜县委、县政府也更坚定了“文化强县,楹联先行”的工作思路,充分发挥楹联文化在乡风文明和乡村全面振兴中的“德治”作用。
一副“联”中堂
中堂,就是中间一首诗,两边一副对联。以被赠人的品行事业成就入联。
“为文明户送中堂”,是闻喜县诗联学会的品牌活动,在山西省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。闻喜县还以“为文明户送中堂”活动为原型拍出了全国第一部楹联题材的电影《喜满堂》,现已在全国放映10万余场。
需要挂号联系客服 黄牛号贩子跑腿代挂号北京上海南京天津18910288832
